刘德华、杨幂等明星公开抵制,却几乎全民都在做,网友:违法吗?

时间:2024-06-21 14:04:46来源:天津市品茶大全 作者:知识

《排球少年!刘德!华杨垃圾场决战》上映后,幂等明星一个预料之中的公开情况又发生了

盗摄。

有人拍了几百张,抵制都有人拍了上万张,却乎全民有人几乎逐帧拍摄。网友违法

并称,刘德“没开玩笑”。华杨



因为是幂等明星粉丝电影,所以算是公开特例?

不。

肉眼可见,抵制都今年的却乎全民电影或许在票房上没有多少值得一提。

但屏摄的网友违法现象变得越发严重了。

以至于。刘德

现在的情况已经不是能不能拍的问题了,而是拍多拍少的问题。

意外吗?

或许一直关注这个话题的朋友不会觉得意外。

但如果Sir说。

这股屏摄之风,哪怕是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上,也无法阻止呢?

没错。

影迷的朝圣地,如今,已经变成了影迷的伤心处。



△ 图片来源:小红书 @一起各自玩

以至冲突不断。

为什么会这样?

以及。

为什么一个本该是欣赏艺术的地方,会变得如今这般怒气冲冲?

Sir今天便打算聊聊这种乱象。

并试图追问。

我们在电影院的怒气,究竟是来自何方。

01

越来越严重

电影节当然也会有屏摄,这点Sir并不否认。

但体感是。

这届上影节,屏摄的现象确实变得比往年更多了。

拿自己来说。

去年整场跑下来,Sir看到的盗摄也只有一次,而这次还在半程,Sir在写稿的空隙里,就已经在现场看到三次屏摄了。

个例?

不。

上影节开幕的第一天,Sir就看到了一个吐槽贴

不止有观众肆无忌惮的屏摄。

还有记者在影厅内举摄像机录像,拍摄。



△ 来自@cineastfilm

整体的观影氛围非常差。

而Sir在加入的几个影迷群里,也问了问大家的感觉。

有的,不止是拍照,还在拍视频。

有的,不止拍一次,而是多次拍摄。

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在影迷群有人发了一张屏摄照片,并称赞《大都会》不愧是经典......



还有人说,在群里制止别人不要屏摄,被告知应该开设一个“屏摄专场”。



在影迷群里有一个上海电影节吐槽文档,关于屏摄的更是不胜枚举









△ 图片来自@vowys公众号

甚至就在Sir截稿前一个小时,在电影院看《美国往事》,就发现还有一个女观众在那里拍……

当然,也有不少影院是做的非常不错的。

比如,艺海的工作人员,在看见屏摄人数太多后,使用了激光笔进行提醒。

或者上海影城的场内小哥告诉Sir。

现在有很多影迷看到别人屏摄,也会发声制止,整体比较严格。



总的来说。

去年,Sir还并没有觉得屏摄成为一件多么频繁发生的事情。

但,从今年的吐槽,与发生的争执来看。

屏摄,也成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02

这不是屏摄这么简单

为什么Sir要特意指出电影节的屏摄?

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相对于院线,电影节的屏摄更让人难以接受。

还是以戛纳电影节为例。

上个月,在参加戛纳电影节的时候,Sir发现在这里

屏摄,是不会出现的事情。

也没有人要交头接耳在观众席里点评一部电影。

在戛纳的电影节里,有更为大牌的导演,更有话题的明星,电影更是全球首发。

可,电影开始时,大家就已经将手机放了起来。

Sir看见有人在用手机回复了几条短信,都很快会被制止,让其将手机收起来。

最有趣的是,有一场,Sir隔壁坐着一位影评人,一边看电影,她一边摸黑将电影内容记录在纸上。

在戛纳,《大都会》在放映时,工作人员拿着麦克风与“电影”对话:这样的情节也属于电影内容的一部分,没有人觉得这个要拍下来;



△ 工作人员扮演记者,与电影里的凯撒(亚当·德赖弗 饰)对话

《一种物质》里,满屏幕血肉横飞,大尺度充斥眼球,也没有人想要拍下来,留作纪念或是发布在社交媒体上;



在大幕拉开后,电影就如同话剧、歌舞剧表演一样。

都是一场值得尊重的演出。

为什么会这样?

说白了,这其实与电影节的特性有关。

其实不止是中国,在全球范围内,观影已经分裂成为两个行为

娱乐性,与艺术性。

前者强调观影乐趣,后者强调的观影体验。

而这。

也是很多冲着娱乐来观影的人,觉得没必要制止屏摄的主要原因。

可电影节不一样。

在电影节里,更多人强调的是自我的观影体验,它本身就自带仪式感。

它的艺术性要强于娱乐性。

举例来说。

在这里。

几乎每一张电影票、每一部登上大银幕的电影,更是来之不易,它也不可能出现,换场、加场的可能。

它对于很多影迷来说,这辈子,有且只有一次机会。

我们默认在这里的人,都是热爱电影,是能沉得住气去欣赏这黑暗中的120分钟的。

我们也渴望,在电影结束后,会有人与自己分享对相同电影喜爱时的那种惺惺相惜。

就像Sir在群里看到有影迷朋友开心地分享自己与同是影迷的老奶奶交流费里尼的经历;在电影结束后,会有掌声响起;在字幕没有出完,还有影迷沉浸在观影的感受之中。

这是一场难能可贵的体验。

这样的环境下,屏摄相当于什么?

就好像是。

一个人去往风景优美的地方舒展身心,却遇到了随地乱扔的垃圾成堆,或者是,一个人去往寺庙朝圣,却听见大喇叭在放抖音神曲。

恐怕想死的心都有了。



所以啊。

不是影迷夸大电影节的神圣性。

而是屏摄这件事。

至少在电影节上,本身就有着巨大的破坏感。

但可惜。

在上影节上,很对人非但对每家影院门口的提示,以及对电影开场前的提示视而不见。



还对制止屏摄的人恶语相向。

一个身边的例子是。

就在昨天,Sir的一位同事,就因为在上影节的某场放映中,两次提醒隔壁座位的人不要说话了,而被骂泼妇。

作为影迷,何其受气?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说了。

我在某某地的电影节上也没被要求不准屏摄啊。

既然有人这样。

那么我们是不是也没必要这么大张旗鼓制止此事?

事实或许确是如此。

可问题是。

我们为什么要比烂呢?

03

电影院里的怒火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Sir有点小题大做了吧。


更何况。

从去年《灌篮高手》开始,到今年薛之谦事件,屏摄这个问题也反反复复说了无数次了。

好像也没什么用?

Sir觉得悲哀的也正在这里

现在不管是反对屏摄还是支持屏摄的人,仿佛都失去了讨论的耐心。

看一场电影。

彼此双方的怒火都在不断蔓延。

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上影节《百元之恋》场,有人在屏摄。

后排看见了。

于是一怒之下踢了前排的椅子,并斥责,“别拍”。

吵起来了?

当然。

可没想到电影结束之后事件升级,前排观众直接报了警。

结果就是。

制止屏摄者给屏摄的人道了歉。



△ 图片来源:小红书 @挂角羚羊

为什么双方怒气都这么大?

在支持屏摄的看来,这是道德要求的扩大化。

所谓矫枉过正

非但是屏摄,上影节的观影过程中还要求手机屏幕不要太亮,手机摄像头的灯要对着地面,请勿交头接耳……


而且有些场次的服务人员会直接开口提醒。



甚至你不小心迟到了。

还会被失去包容和耐心的观众,直接开口表示不满。

他们称这些要求为:

道德警察。



本来只是来看一场电影娱乐一下,现在却要谨小慎微,甚至还要学习礼仪?

以及。

凭什么这一小撮人在意的道德,就得所有人遵守呢?

他们想不通。

于是便有了质疑与对抗。

觉得影迷们上纲上线。

而在反对屏摄的看来呢?

则是身为中国影迷,连最后一片净土也失掉了。

中国影迷群体不大。

别看大家动辄拒绝屏摄,动辄声讨煽动情绪的商业片,动辄呼喊支持小成本电影。

但声量也就仅影迷圈可见。

更有报告显示,在2019年至2023年五年间,不同观影频次的观众占比出现了较大波动,其中观看6部及以上的观众人次占比则从12.9%下滑至7.5%。



影迷越来越少。

而院线不会分类,电影不会分级,再加上各种删减、改台词已成主流,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影迷最后的精神堡垒,也只能寄托在电影节上。

于是这就造成了一个少有的现象

相比较国外经常把电影节作为一些电影的“全球首映”场合,邀请世界级的电影人作为评委或嘉宾参加这类电影新闻活动。


国内电影节之于影迷的最大价值,其实不是参加首映。


而是看“老片”。



那些名留影史的经典佳片,那些国内没有同期上映过的热门电影,那些国内没有机会引进的大师杰作,甚至还有根本不能过审的类型片,如恐怖电影。

只有它这里能看。


只有它这里能放。

可现在呢?

如果一个电影影迷,参加了多年电影节后还是发现观众还在屏摄,还在把影迷和观众的观影礼仪争端当做一个问题,还必须忍受拿赠票的普通路人不断迟到不断聊天干扰的时候。


电影节这个影迷最后的堡垒,还能遮风挡雨么?

影迷的愿望。

还能被尊重与重视吗?

所以看明白了吗

电影院怒气冲天的背后,其实是小众文化与主流话语权的冲突。

这样的冲突在我们的身边屡见不鲜。

比如《涉过愤怒的海》里,所展现出的coser们的形象,引发了二次元群体的不满。



主流观众当然觉得小题大做。

可在这些爱好者看来。

这是一次对弱者形象的误导,与不尊重。

或者像网文平台上那些写腐文的、B站上那些玩梗的,甚至是自娱自乐谁也不管,埋头玩游戏的。

明明只在钻研自己的小圈子。

可忽然有一天。

谁也不能保证不被清洗与主流舆论的质疑。

说白了。

在主流的语境下,每个非主流的小圈子,每一种亚文化,都要受到大众目光的挑剔、主流价值的洗礼。

最终,变成同一种样子。

敢反抗?

或许铺天盖地的质疑都是轻的。

毕竟。

社会的稳定,一直以来,都是以牺牲少数群体的利益为代价的。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主流的声音在各方面的加持下越来越大,越来越有威吓性,而那些偏离主流价值观的取向,也逐渐被逼退。

非主流,也就逐渐等同于不正确了。

以至于明明是合理的道德要求(观影时不影响他人),也逐渐被污名化与恶魔化,那些主流的声音踩着道德的底线,甚至把抛弃这样的道德,与影迷对抗,当成了一种战斗。

可悲吗?

可悲。

而对于影迷来说,更可悲的,其实是我们真的无路可退了。

电影节是影迷文化的最后堡垒。

而肉眼可见的是,这样的堡垒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来看,都在逐步瓦解。

我们却无能为力。

要知道,影迷文化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


但消散可能用不了多久。

当我们眼见其轰然倒塌之后。

想看到它再次重建。

究竟,又要等上多少年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小田不让切、吉尔莫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